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停歇的脚步
发布时间:2019-10-1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刘明明 郭淑军 解放军报 李佳豪
除了数据参数,更要紧盯战场环境——
技术先进不代表性能可靠,仗怎么打产品就怎么研发
几年前,这家企业研发团队在赴部队调研时,一名通信连班长提出的通信装备问题,深深刺痛了团队负责人陈学恒的心——
“配发的电台遇到障碍物遮挡时,通信效能便会下降。我们只能冒着枪林弹雨,去开阔地域进行通信保障。”
重视了性能参数,却忽视了作战需求,这样的情况让陈学恒彻夜难眠。
“改!马上改!”调研结束后,陈学恒将自己的改进方案摆在公司领导的桌上。公司领导立即决定为部队重新加装通信加强设备,解决实战环境下通信效能下降的问题。
“仗怎么打,产品就怎么研发。”从问题中反思,企业上下达成共识:作为专注军用通信装备研发生产的军工企业,不但要发挥好自身核心技术优势,更要着眼作战需求和战场环境,真正缩短装备性能与真实战场的距离。
类似这样的问题,企业的另一位研发人员也曾遇到过——
在一次赴部队调研时,不少官兵反映,由于装备代差问题,部分新老型号步战车通信质量不佳。
“如今打仗讲究协同作战,通信不畅如何能够密切配合?”为解决这一问题,研发团队进行升级改造,不仅更新了车内电台,还增加了宽带数据传输及图像处理等技术。
这一次,研发团队成员满怀信心赶到部队,他们想现场实测装备,听听官兵的真实评价。
本以为完美无缺,没想到在测试环节中官兵并不“买账”。原来,升级后的车内通信系统设备虽然“五脏俱全”,但挤占了本不宽敞的车内空间,用户体验不佳。
这样的经历让团队成员明白了一个道理:武器装备是一个充满“矛”与“盾”关系的结合体,需要研发人员在设计中不断探索创新。
转过思想上的这道弯,研发团队成员进驻步战车生产厂家进行联合攻关。半年后,一套实现了硬件模块化、软件构件化的一体化步战车指挥通信电子系统诞生,不仅改善了车内作战操作效能,也确保了车际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摆脱技术封锁,必须靠自主创新——
国防工业决不能受制于人,自己的装备还要自己造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在众多军工企业中,他们是老牌军工厂。1949年秋,为响应“努力生产,支援前线,迎接全国解放”的号召,这家公司的前身国营某军工厂应时而建、姓军而生。
建厂以来,这家老牌军工企业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一位部队领导在视察企业时,这样感叹:“你们为军队信息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家老牌军工厂却面临生存危机期。
随着国防工业快速发展,大量信息化装备陆续列装部队。与此同时,以往通信技术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凸显。这预示着一场军事通信技术的创新风暴悄然来临。
“是沿着国外制定的行业标准跟跑,还是在自主创新中领跑?”在一次某新型电台研制的动员会上,从科研团队到企业管理层,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后者。
这一幕,老员工陈志鑫似曾相识——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批军工厂转型生产民品,许多军用电子元器件几乎全部停产,企业走到了最艰难的时期。
就在那时候,某型电台研发刚刚立项。当时,该型电台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面对现实窘境,全体员工誓要将这一型号研发成功。
立誓易,践誓难。在一无原料、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情况下,有人提出不妨像其他军工厂一样调转船头、离岸下海。
一方面部队亟需装备,另一方面工厂研制受阻。“是坚守还是转型?”该型电台项目组负责人迅速作出一个改变企业命运的决定——背着电台进京立项定型。
盛夏的北京街头,酷热难耐。项目组成员背着数十公斤重的电台样机,来到上级主管业务部门寻求支持。最终,他们的执着换来了回报,上级部门决定给他们一次机会。
经过2年多的艰苦攻关,这型电台成功诞生。
自己的装备要自己造。从修理到自主研制,他们走出了一条军用通信装备核心技术跨越式发展之路。
既要埋头研发,也要重视用户体验——
装备研发不能想当然,不妨问问官兵需要什么
在企业研发中心宣传栏上,有这么一段文字引人瞩目:“研制电台,同部队合作更高效。”
某型电台项目负责人王鑫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几年前,在某型单兵电台部队测试现场,一场暴风雨不期而至。受天气影响,通信质量下降,从耳机陆续传出嘈杂的声音。
“开启现场总线控制模式,改善通信质量。”见状,王鑫赶忙提醒一旁的官兵。然而,面对密密麻麻的开关和按钮,现场操作的陆军某部上士徐煜显得手足无措。
“装备是拿给我们用的,为啥弄得这么复杂?”复盘会上,徐煜不经意间的提问启发了王鑫:越是科技含量高的装备,人机交互界面越要简洁明了。
经过4个多月的研发改进,该型单兵电台的升级版宣告诞生,复杂的界面变得简单明了,繁琐的操作改为旋钮和开关,官兵上手操作更方便快捷。
从短波调幅电台,到野战组建无线网……研发改进过程中,研发人员都要前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部队,模拟实战环境、广泛征求官兵意见。
前不久,某型电台进入试验定型阶段,王鑫再次率队奔赴试点部队展开论证调研。
“骨架太沉不利于行动”“单兵作战装具无处放置”“遮布不防水影响使用”……在陆军某旅座谈时,不少官兵坦言:虽然电台技术性能好,可是背负架让人感到“很不得劲”。
“既然有了千里马,为何不配副好鞍?”背负架是由外包厂家设计的,并非他们公司的问题。然而,对官兵而言,背负架问题影响到官兵的作战使用。
调研结束后,王鑫当即拍板:派出科研人员进驻外包厂家,根据人体工学重新设计骨架曲线提高背负舒适度,以碳纤维替代铝合金骨架,以新型防水材料替代原有帆布,根据实战要求加装卡扣组件等,解决单兵装具披挂问题。
不久,新式背负架下发部队,得到官兵的一致认可。
“这奖那奖,不如官兵的夸奖。”王鑫告诉记者,企业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科研人员和部队官兵共同的智慧结晶。作为军工人,秉承一颗“姓军为军”的初心,多去军营走一走,多和官兵聊一聊,多想一想装备缺陷在哪里,就能打造出符合实战要求、官兵需求的军工产品。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停歇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