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解密文物的回归历程
发布时间:2019-11-1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马首 新浪尚品配图
导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法律准入、文物管理等众多限制,苏富比、佳士得的未来内地拓展之路或许并不会十分平坦,面对保利、嘉德的竞争,外来拍卖行如何弄懂中国、读懂中国就成为一门很深的学问。
苏富比更懂中国
即便全球经济企稳向好迹象已经若隐若现,“金融危机”这个词依然让众多行业、无数企业闻而生畏。而在所有行业中,拍卖这一与经济景气密切相关的“强周期”行当能否缓过劲来,10月即将开始的苏富比香港秋拍将给出答案。
8月初,全球最古老的拍卖行苏富比(Sotheby’s)今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出炉,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利润依旧出现大幅度下滑。作为唯一一家上市拍卖公司,苏富比不得不向所有投资者用“数字”坦诚其在金融危机中所遭受的一切。
“日子从来没有像那样难过,每天都在考虑怎样削减开支”。回忆起那段在金融危机岁月中的往事,程寿康依然历历在目。8月中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专访了苏富比亚太区行政总裁程寿康,他向记者讲述了苏富比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苏富比节支 被迫“卖咖啡”
创建于1744年的苏富比,虽然在创建之初仅是以拍卖书籍起家的小公司,然而265年后的今天,苏富比的名字已经不仅仅与拍卖有关,更与各类顶级财富的流转相联系。毋庸讳言,苏富比已将拍卖这一有趣的交易方式做成了大生意,并遍及全球。
在纽约、伦敦、香港、日内瓦、巴黎等这几大重要的苏富比拍卖地中,以香港为中心,亚太区的地位正日益上升,已经成为苏富比的第三大拍卖地,地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2006年开始,有着留英背景、律师出身的程寿康开始执掌苏富比亚太区业务。
程寿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苏富比虽然诞生于英国,但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公司。从当初以卖书起家到如今,苏富比的拍卖物件类别横跨了几乎70大类,也因此派生出众多不同的专业部门。”
然而,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危机,早在2007年的伦敦秋拍已经显露寒意。在当时苏富比伦敦印象派专场上,凡·高的《麦田》等大师作品意外流拍,这不仅意味着苏富比要赔付大笔拍卖保证金,更预示着艺术品市场低谷的到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苏富比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几乎从每股50多美元到6.35美元,最深跌幅高达89%。
金融危机让艺术品拍卖市场昔日荣光暗淡,拍品的起拍价大幅调低,流拍消息在业内广泛散布。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拍卖行,苏富比也经历着外界很难想象的痛楚。
“我们之前遭遇过两次金融危机(1987年和1998年)。虽然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崩溃,但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价格还在破纪录,我们拍卖市场依然如火如荼,”程寿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这次金融危机开始时,我们确实有点紧张,我们不知道前景如何。后来有人告诉我们不用担心,很不幸这次的情况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毫无讳言,我们也遭遇了危机的冲击,艺术品市场也应声下滑。”
2007年,苏富比全球销售额是超过60亿美元,而营业收入实现9.18亿美元,这一数字达到了苏富比264年历史上的峰值,但是在此之后,世界经济局势出现了恶化。直到今年年初,苏富比不得不抛出了1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在光鲜亮丽背后,苏富比不得不向金融危机低头。
“去年10月份是我们最困难痛苦的时光,”程寿康十分坦诚地告诉记者:“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有过那么多年的好日子,苏富比和公司的每个人都变得非常浪费。而如今苏富比亚太区不得不节约开支,甚至缩减了艺术品图录的寄送范围,连巡展地址、巡展作品都进行了精心挑选。”
为了进一步节约开支,今年香港春拍,苏富比更是在免费咖啡的供应上打起了主意。程寿康回忆说:“我们以前都提供免费咖啡,但我们在上一次秋拍时算过一笔账,光是拍卖时给客户提供的免费咖啡供应费用就达几万港元。这后来被我要求停止,对于那些只看不买的客户,我们不得不‘卖咖啡’,每杯咖啡20元港币。”
事实上,在当时苏富比不仅对客户“苛刻”,对自己也毫不客气,就连公司内部员工平日里免费拿取的可乐,也采取收费的态度,一瓶5元港币。
不过,苏富比的节约开支计划是否还会继续推行,依然有赖于今年秋季拍卖市场的走势而定。
现在可以谈艺术和金钱了
今年10月,2009年苏富比秋拍将率先在亚洲拉开帷幕。10月3日至10月8日,2300件珍稀拍品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上拍,涉及洋酒、中国书画、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20世纪中国艺术、当代亚洲艺术、名贵腕表、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七大专场,总估价超过7.8亿港元。
而此次秋拍将真实考验包括亚太市场在内的全球艺术品市场是否已经真正企稳了。依程寿康判断,此次秋拍总成交额应该会比春拍上升20%以上。之所以有这样的预期,其信心来自于中国内地经济的复苏,亦来自于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潜力的看好。
在西方,亿万富翁会把1/3的钱用来买地产,1/3的钱买股票,1/3的钱买收藏。而这一情况尚未在亚洲成为普遍现象。这也成为苏富比、佳士得极力“瞄准”中国、印度等亚洲市场的重要原因。如今随着内地改革开放三十年,一大批亿万富翁“茁壮成长”,而“富二代”们对艺术品的品位也有很大提高。
程寿康告诉记者:“大部分大陆的买家确实是对艺术非常感兴趣的。你会看到很多艺术鉴赏的文章说大陆的买家都是投机者,但我不敢苟同。总的来说,大陆的买家是知识渊博的,对艺术充满热情。特别是在更传统的领域,比如说他们买古典画或者是买中国的瓷器、陶器,买的人是钟爱历史和钟爱文化的。”
事实上,决定艺术品价格的有多重因素,例如,该件艺术品之前归谁所有,是不是由一个很著名的人收藏的?或者是很著名的博物馆收藏的?但最为关键的则是富有阶层的信心,及其他们在艺术品上的“投资意识”。
“我们通常不会把艺术和金钱联系在一起,因为艺术家觉得谈钱不好。但在过去的三四年这样的理念发生了改变,我们现在可以在公众场合探讨艺术和投资,”程寿康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法律准入、文物管理等众多限制,苏富比、佳士得的未来内地拓展之路或许并不会十分平坦,面对保利、嘉德的竞争,外来拍卖行如何弄懂中国、读懂中国就成为一门很深的学问。
“懂中国”日益成为通行证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苏富比解密文物的回归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