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钟南山:八旬仍在一线践行医学梦想
发布时间:2020-01-2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八旬的钟南山,仍身板硬朗,思路清晰。在多个医学会议上,钟南山可以用流利的英语与海外医学专家沟通,并用中文翻译专业名词。闲暇之余,钟南山还会坚持每周锻炼,甚至一口气做10个引体向上,“我至今仍在一线,还在会诊、带研究生和参加学术会议”。
中国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资料图片)中新社发 苏越明 摄
中国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资料图片)中新社发 苏越明 摄
钟南山出生于1936年10月,是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首届“港大百周年杰出学者”,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钟南山因抗击“非典型肺炎”而被海内外熟知。现任中国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钟南山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在这次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非常荣幸国家给我冠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的称号,我认为该称号的含义就是要我们把医疗卫生的重点向前移。”钟南山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重视健康、重视早防早诊早治,真正解决慢性疾病的问题,才有望达到全民健康。
2003年,中国爆发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非典型肺炎)疫情,钟南山奔赴疫区,并率先探索出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
“在SARS爆发的期间,有观点认为‘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我是做临床的,当时按照抗衣原体的治疗没有效果,觉得这肯定不是衣原体。”钟南山回忆称,当时凭借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最后在团队的努力下证明SARS的病源其实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尤其体现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上。
“2003年爆发的‘非典型肺炎’给全世界都是深刻的教训。不过在此之后,中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使之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钟南山说,“在SARS的时期,我们用了2个多月才找到病原,但是此后遇到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亚型)、H7N9(禽流感病毒)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
近年,中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系统已能做到快速响应,例如对疑似患者进行早期隔离,这些对于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控都起到推进作用。
“例如在2015年,来自韩国的一个MERS疑似病例进入广东惠州,广东只用4个小时就找到疑似病例,这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系统的极大进步。”钟南山回忆道。
谈及中国目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短板”,钟南山认为基层监测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的空间,“目前人们的疾病防治意识不到位,例如中国内地只有不到2%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这些方面还都需要努力。”
“腹肌”“健身”“敬业”……在众多媒体对钟南山的报道中,不乏此类描述。八旬的钟南山依然活跃在一线。
“我最希望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钟南山称,其团队从2010年开始,在社区寻找潜在的慢阻肺患者,并首次证明早期用药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
对于钟南山而言,还有两个即将实现的愿望,“第一是我与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经过艰难的进展,计划于明年推出;第二是亚洲最大的呼吸病研究中心将在广州落成,这将使中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通过国际化平台的搭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完)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医者钟南山:八旬仍在一线践行医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