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小吃店的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0-06-2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长期一来,我对街边小吃店都是不屑一顾的,一怕不干净,二是不好吃,三是环境不讲究。到南京工作后,单位没有食堂,通勤时间长没时间做饭,我便成了巷子小吃店里的常客,早晚餐基本都在外面解决,久而久之也算习惯了那种热腾腾的烟火气。
“胖得窝心”的面馆
这家面馆的招牌已经暗淡,看得出是颇有人气的“老店”。店员六七人,都是亲戚,还有两个胖乎乎的孩子常来打下手。每次用餐高峰过后,他们一起围着吃饭的场景,让我这个城漂很是羡慕。
“皮肚面”是面馆的主打产品,我喜欢喝汤,所以常去。面来了,惊艳我的不是面的味道,而是面碗——大得可以洗脸,劲道的面条里和着皮肚、肉丝、鸡蛋、青菜、榨菜、木耳、番茄,分量十足。天冷了来一碗,呲溜溜的汤水让人从嘴里暖到心里。
六一那天,我在店里点了份酸辣土豆丝盖饭。当时已近晚上9点,店里有两三个食客。厨师看到我盘子里只剩下米饭,低头问:“是不是菜不够?给你加些小菜吧?”我听后一笑:“谢谢,不用了”。其实我只是怕长胖。不过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六一礼物了。
最勤奋的蛋糕店
北京的社区小店,营业到十一二点很正常,在南京就不同了,大多数小吃店9点多就关门了,这家蛋糕店却亮灯到11点左右。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主人打理生意,女主人偶尔抱着孩子帮忙。店里除了陈列柜、烘烤机、操作台、糕饼原料,几乎没有剩余的空间。
每次晚归时,总能看到店前停放着一辆婴儿推车,男主人坐在柜台后,静静地盯着电脑。陈列柜里的糕饼数量似乎一点没变。也难怪,方圆一公里内就有5家西饼店,竞争激烈不说,他家也没有特别亮眼的产品。2015年春节过后,店门紧闭迟迟不开业,我以为夫妻俩把店面转让了。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店面已经翻新,并亮起了崭新的招牌。然而,日复一日,生意仍无起色。
十月以来,情况终于好转。不管多晚下班,我总能看见这家店前排着长队。原来,他们家新出了“爆款”,并玩起了“饥饿营销”。店前挂着这样的宣传语:“手撕面包,六元一个,十元二个,每人限购2个。”抱着好奇的态度,我也买了一次,发现他们的烤盘每次只能装10个手撕面包,每轮烘烤大约需要20分钟,大妈大爷图便宜大都一次买2个,每轮最多能卖给6个顾客。供货量有限,加上靠近小区和大学,生意好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去年到今年,看着他们的脸上渐渐露出喜色,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那个宝宝的奶粉钱应该有着落啦!
白雾袅袅的馄饨店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喷簿而出的白雾让这家店特别显眼。因为店小,馄饨锅被安置在门口。如果带着眼镜,一进店立刻变成“白瞎子”。尽管如此,这条街今年新开的小店里,它是比较红火的。店里的馄饨个儿大馅足,味道不错,价格也公道。
店里只有两个人,店主二十多岁,一张满是雀斑的脸上,缀着两朵“高原红”,像个乡村出来的贤惠媳妇。帮工是一个跛脚的老妇。客人来了,店主招待、收账,老妇则在一旁包馄饨。看着手工制作的场面,食客吃得还算安心。我常吃的是荠菜鲜肉馅儿,有一次在菜单上看到“皮蛋鲜肉馄饨”时,不禁感叹南方人民对皮蛋的热情。
有两次匆匆吃完后,走出店门我才发现自己忘了付钱。回头解释时,店主只是憨憨地笑,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魏敏芝。
这三家店相互挨着,每天上下班路过时,我都会瞅一眼,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切。他们让我想起两个字: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