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耕耘香港市场 中资券商乘风起势羽翼渐丰
发布时间:2022-10-1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筚路蓝缕耕耘香港市场 中资券商乘风起势羽翼渐丰)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日。
25年前的今天,香港正式回归祖国。两个多月后,央企海外上市第一股——中国电信(香港)红筹股在香港正式上市。这是国内首家合资券商中金公司完成的首个境外IPO项目,自此开启了中资券商在香港市场25年风雨兼程的崛起之路。
25年不倦奔跑,如今中资券商几乎占据香港资本市场的半壁江山。从最初倚靠中资企业赴港上市摸索前行,到以金融科技搅动香港证券经纪市场,再到如今借助香港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进一步试水重资本跨境业务……中资券商羽翼逐渐丰满,正在走出“立足香港、背靠祖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从夹缝求生到乘风而起
回首过往,上世纪90年代初,中资券商乘中资企业出海上市浪潮开始在港展业。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欧美大行趁机占据香港市场主导地位,中资券商被迫夹缝生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欧美大行相继撤离香港,中资券商从中抓住发展契机,并伴随国内持续放宽的金融双向开放政策,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9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深度推进使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促使具有潜力的内地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凭借其地理位置和回归之后的独特政治经济优势,香港意料之中地成为内地企业迈向国际资本市场的第一站。
也正因如此,香港资本市场也是中资券商国际化战略的首选基地。据中证协统计,1997年至2012年期间,香港发行规模20亿美元以上的中资企业IPO项目共有23单,其中仅有2单没有中资券商参与;截至2020年末,34家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共实现营收334亿元,同比增长11.06%,实现净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65.12%。
然而,中资券商的出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前后,香港资本市场主要以外资投行和港资券商为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港,有着“红筹之王”称号的香港本土券商百富勤证券黯然倒下,以摩根、美林为首的欧美投行乘机大举进入,并在此后十年间占据香港市场主导地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欧美投行将大量人力和资金从香港市场撤离,为中资券商的发展腾挪出空间。此后十年间,中资券商凭借熟悉中国资本市场等天然优势,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中证协数据显示,2020年香港市场股票发行承销金额排名中,前50位中包含的16家内地券商合计发行金额1659亿港元,同比上涨84.33%,超过市场总额增速。上述16家内地券商占市场份额22.68%,同比提升0.95个百分点。
内地券商在香港市场IPO承销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据Bloomberg数据统计,2020年香港市场IPO承销金额前10位承销商中,共有7家来自内地,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中金公司、招商银行、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工商银行,瑞士银行、高盛公司和花旗集团3家外资投行仅分列第7、9、10名。若以发行数量计,2021年香港IPO发行的中介榜单前10名中,中资投行占据九席,其中中金公司、海通国际分列前两名。
华泰国际认为,中资券商与内地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推动了其在港传统投行业务的发展。对双向跨境管道的把握、对境内客户偏好的了解,使中资券商能更好满足境内实体的海外投融资需求,打开了代客业务新局面。此外,近年来中资券商国际业务资本实力提升,得以从轻资产向重资产业务拓展,日渐成为海外资本市场核心参与者。
掀起一场金融科技革命
如果说内地传统券商从机构业务入手,一手一脚打拼出了在港的一片天地,那么带着内地金融科技基因的新锐券商,则从零售业务入手,改变了香港金融行业的服务形态。
2020年7月,孕育于深港两地的科技券商富途首次进入香港交易所仅14席的A组券商队列,成为历史上首家入围的零售券商,与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瑞信等主要以机构业务为主的国际大投行同台竞技。这也标志着富途就此成为香港最大的零售券商,此时距其2012年10月29日第一笔港股线上交易完成,仅过去了7年零3个月。按照2021年香港政府统计局数据估算,目前富途香港注册用户数约占香港成年人口的1/3。
事实上,作为老牌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科技并没有想象中发展得那么快。10年前,就在很多内地券商已在争抢手机交易软件市场的时候,香港很多零售券商的交易界面还停留在DOS时代,不少投资者仍习惯于电话下单甚至前往营业厅交易,且除了交易日的工作时间提供咨询,其他时段几乎找不到工作人员。
于是,以富途、老虎等为代表的科技券商带着来自内地的技术和服务,强势闯入港股市场,通过升级港股交易通道、免费提供LV2高级行情、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日5x24小时咨询等方式,全方位提升了香港投资者的交易体验,并进一步将美股、港股、A股通、涡轮、牛熊证、期权等多样化交易品种打通,实现了“一个APP投资全球”。
富途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作为一家科技驱动的公司,其产品和研发人员占比超70%,为行业平均水平的10倍。得益于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疫情期间富途一站式全线上投资服务的优势得以发挥,甚至间接促进了客户投资习惯的改变。
“我们也充分发挥内地和香港连接器的作用,通过投教课程、上市公司业绩会直播、上市公司参访、高管互动答疑等内容,让香港投资者,尤其是香港年轻人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内地的先进医药、高端制造和优秀新经济企业,从而加深对内地的了解和认知。”富途表示。
与此同时,包括华泰证券为代表的传统中资券商也在加紧进军香港零售市场。截至2021年底,华泰国际“涨乐全球通”上线以来累计下载量达92.73万,2021年平均月活数为10.31万。在科技券商与传统中资券商的联手挤压下,香港零售券商已然开始了行业洗牌。
根据港交所数据,2019年至2021年停止营业的港交所参与者(持牌券商)数量分别为22家、37家和17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至2018年这一数字分别为4家、4家和6家。香港证券商协会主席陈柏楠此前曾坦言,过去一段时间,面对非本地证券平台及免佣经纪竞争,港股成交大量流向中资券商。
而早在2020年,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就曾公开表示,金融科技可以在未来协助提升证券业务的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值得重点探索。疫情为金融业应用科技带来很多实践机会,包括远程开户、智能投资顾问、监管科技、网络安全及跨平台通信软件等,都值得业界关注并考虑应用。
把握跨境开放发展机遇
如今,香港已成为中国内地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区域。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不含储备资产)9797亿美元,其中有4342亿美元流向了香港,占比超过44%,稳居第一。而2015年这一数据仅为585亿美元,6年增长约6.5倍。
在此背景下,中资券商也在加紧基于香港市场而布局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作为首批来港上市的国有企业、赴港开展业务的中资券商,海通国际是海通证券的重要海外业务平台之一,其以“立足香港、面向全球”为战略定位,致力打造全方位投行业务生态圈,多年来已构建了覆盖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东京、孟买及悉尼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网络。
回忆在港展业的初期阶段,海通国际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资券商彼时面临着不少挑战,包括适应海外监管环境、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与国际机构竞争当地市场份额等。为此,海通国际一方面积极学习先进经验,从本土券商及国际投行学习业务架构和经营模式、培养国际视野及思维;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本土化转变,开拓及服务全球顶尖投资机构和海外投资者,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得稳”,成为连接中国与海外资本市场的桥梁。
华泰金控首席执行官王磊指出,2017年至今,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差异显现,金融服务能力各有千秋。过去中资券商由于规模小、力量弱,常以通道中介型业务为主,服务范围窄、产品单一。如今成长起来的中资券商,国际业务主要向两条路径延伸,即资本投资业务和资本市场中介业务。
以资本投资业务为主的中资券商,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股权、债权、衍生品等领域的投资。该业务模式在市场乐观时,可能带来业务的迅速扩张,但市场出现波动时,收益亦可能大幅波动。而以资本市场中介业务为核心的券商,通过打造高水平的权益和固收销售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对冲、配资、衍生品等综合性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反而能更好防范风险,把握住对外开放带来的跨境新机遇。
王磊表示,华泰国际正是在集团“立足本土资源优势,服务境内客户走出去和境外客户走进来”的国际化战略引领下,以跨境为抓手、回归券商本源,聚焦发展资本市场中介业务,稳步穿越周期,逆市而上,如今已跃居香港中资券商第一梯队前列。
随着中资券商逐渐站稳脚跟,其在香港资本市场参与度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自2009年成立,如今已有138家会员单位。据悉,该协会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内地政府机关、海外团体等交流沟通,积极参与多项金融业政策制定及规划编制,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持续贡献专业力量。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筚路蓝缕耕耘香港市场 中资券商乘风起势羽翼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