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发布时间:2020-08-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晁生林 摄
十年来,三江源区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十年来,三江源区各类草地的平均覆盖度增加了11.6%,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十年来,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增强。十年来,三江源区素有“生态精灵”之称的藏羚羊由不足2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十年来,三江源区斑头雁数量从不到1千只增加到目前的3千多只。十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实现“五增”。流水冲不走所有奋斗的足痕,光阴始终凝刻闪亮的篇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美丽青海筚路蓝缕,铿锵走在“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追梦路上。
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雪山,绿意盎然的山脉连绵起伏——这里是万山之宗三江源;
梯次结构的“中国地理三级阶梯和世界第三极”——这里是万水之源三江源;
三条动态飘带,如三条“洁白的哈达”,更如长江、黄河、澜沧江——这里三江之水源源不断滋润着华夏大地;
……
11月10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识千呼万唤始出来。金字塔式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识,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形象展示,更是国家形象和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生动诠释了青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信心和决心。
翻开中国的版图,中国最大的盐湖在青海,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也都发源于青海。青海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
从自身说,青海的生态保护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大局说,青海的生态保护,尤其是对三江源“中华水塔”的保护又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无可替代。
在青海,生态保护是全国的一盘棋。
从“护”到“建”再到“治”,青海绿色发展线路日益纵横贯通
把握好青海生态的特殊地位,履行好保护生态的时代责任,把青海打造成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服务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行进在城市、农村、牧区,奔波在高山、湖泊、草原之间,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处处展现;从省委省政府到广大干部群众,这一共同的意识、共同的行动,无不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国家把“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强调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今年8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对青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再一次作出了明确部署,为青海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又一次指明了行动方向。
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从“护”到“建”再到“治”,国家一次、又一次的强调“绿水青山”发展线路,为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排兵布阵。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省委书记王国生在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必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
翻阅青海厚重的生态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密集而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从“政策”“理念”层面,不断向“具体操作”层面深入。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放眼今日青海,生态优先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生态”、“环保”、“绿色”;“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在青海落地生根。
向“125”三步走目标进发,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推开全新攻略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4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等31项具体方案出台。
国家明确:从39.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中划定最源头的12.31万平方公里,构建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一园三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
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曲麻莱县、治多县;提出了三步走的“125”工作目标:即一年夯实基础、两年完成试点、五年建成国家公园,到2020年前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又一关乎美丽中国的建设大笔挥出,又一场巨大的美丽嬗变全新推开。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针对以前执法监管多头管理的问题,省委省政府从省州县相关部门划转编制354个,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等部门的管理职责进行整合,行使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的统一规范管理、统一用途管理,“九龙治水”局面开始改变。
这是,中央在青海省确定的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是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举全省之力,凝聚各方面力量,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
这是,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在十年生态保护和建设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发展理念。
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是我们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谱写美丽中国青海新篇章。
由无数沧海瞬间串起奋进十年,青海发展的“绿色底板”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