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 “1+2”长短政策“组合拳”:纾困中小企业,加大“专精特新”培育力度
发布时间:2023-02-1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国务院发布 “1+2”长短政策“组合拳”:纾困中小企业,加大“专精特新”培育力度)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应收账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散发、部分地区停电限电等影响,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
11月23日,国新办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会上介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有关情况。徐晓兰表示,近日,国务院凝聚部门合力,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形成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2”长短政策“组合拳”,为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下称《纾困通知》),“2”是指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下称《若干措施》)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下称《实事清单》)。
有关专家分析,此次政策更加体系化、精准化、务实化,讲干货、列清单、办实事,形成长期与短期、全面与重点结合的政策“组合拳”,为此后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发布会上,徐晓兰还强调,明年将继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方了解到,目前《中小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进入会签阶段,将于近期适时发布。
企业纾困“少取多予”
徐晓兰在会上表示,近期受原材料价格高企、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融资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用电紧张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放缓,9月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2%、3.6%,下行压力加大。
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调查结果显示,10月份中型企业PMI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小型企业PMI已连续6个月位于收缩区间,以中下游行业居多的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当前,小型企业中反映原材料成本高、资金紧张、市场需求不足的比重均超过四成,部分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多重困难。
10月20日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多次提及中小微企业纾困问题,要求多策并举有针对性地加大助企纾困力度。
徐晓兰介绍,新发布的《纾困通知》针对近期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包括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等9条具体措施。
“当前无论国内外,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都是极大的,中小微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同时又是保就业的关键一环,亟待政策扶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目前各部门正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出台阶段性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降低部分小微企业所得税、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
梁志峰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9100亿元,七成有经营合作收入的小微企业无需缴税。据测算,每年为市场主体减少手续费支出约240亿元,有42.1%贷款企业享受到了优惠利率。
罗仲伟认为,当前的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原材料价格高企、订单不足、用电紧张等短期内生产性问题,还要面对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低碳化改造等长期发展问题。因此在通过阶段性减税降费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尤其是对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介绍,三季度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6.7%;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惠及4217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34.1%;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10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94%,较上年12月又下降0.14个百分点。
邹澜表示,下一步将用好新增的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将优惠利率传导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2000亿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推动中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1+2”长短政策“组合拳”
徐晓兰在发布会上介绍,《实事清单》提出了涵盖财税支持、信贷支持、直接融资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人才智力支持、助力开拓市场、精准对接服务、万人助万企活动等在内的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若干措施》聚焦创新引领、融资支持、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质量和管理、人才素质等多个维度,提出11个方面、34项举措。
在罗仲伟看来,纾困政策最关键的是要落地,真正对中小企业产生利好,此次政策更加体系化、精准化、务实化,形成长期与短期、全面与重点结合的政策“组合拳”。
“过去政府都是以清单来罗列进出口产品或者管制产品。现在开始推出政策的清单,而且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主体。也是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做出的一种新的尝试,以前是‘企业找政策’,之后可能就变成‘政策找企业’。”罗仲伟说。
“此次政策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一个‘实’字,讲干货、列清单、办实事。确保每件事可以落地落实、有成效,而且列出完成时限。”徐晓兰表示。
具体来看,《实事清单》在强化服务方面,责成各地方为每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一名服务专员,一企一策,精准培育。开展“专精特新万企行”活动,2022年底前,推动地方对全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地走访,为每家企业至少解决1项困难。
《若干措施》首次提出推动中小企业合规化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合规意识,建立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合规管理的能力。
罗仲伟分析,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领域过于专业化,此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合规治理、扶持政策以及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并未切实解决各中小企业在细分行业中所面临的堵点和痛点。
“中小企业的脆弱性就在于它的抗风险能力弱,需要有具体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向长期主义转变,避免短期功利化。”罗仲伟说。
梁志峰表示,有效的合规管理有助于企业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和机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规管理不到位而影响企业发展,甚至摧毁企业的案例屡见不鲜,当前要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强调“严”应该从“小”开始做起。
加大“专精特新”培育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三份文件都重点提及了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梁志峰指出,《若干措施》和《实事清单》就是从不同角度对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作出的具体安排。目前工信部正联合财政部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运用,带动地方政府加强创新支持。
他透露,2021年底前,中央财政将安排不少于30亿元,支持13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其提供“点对点”服务。
同时,工信部正在健全完善“百十万千”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2025年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一千家左右的制造业单项冠军。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看来,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利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水平,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董志勇指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要把握好两个关系。
一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关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需要进行全方位、全产业链规划和布局,需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大企业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中小企业发挥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业上下游配套协作。
二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的关系。已经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更好发挥在专业化领域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行业中其他中小企业更好发展。同时,也需要广大中小企业都增强责任意识、树立高远目标,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徐晓兰在发布会上表示,明年将把落实《实事清单》作为重点,继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服务和支持,引导推动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罗志伟认为,以“专精特新”为抓手,可以让更多中小企业主动走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但中小企业作为活跃的市场主体,其创新能力不仅限于技术创新,同样应当重视中小企业在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软实力上的创新。
“现在国内市场主体已经达到了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有能力进行技术和工艺创新。而依托于当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技术以及一系列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可以为生产性活动创造新的价值。通过新的聚合网络以及企业间的互联互通,能够打破固有的链式思维,以点带面,也能够为产业协同带来创新。这也是我们在倡导‘专精特新’之余需要继续研究和关注的。”罗志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