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发现神奇的黑洞 3位得主分享760万!第四位女科学家上榜
发布时间:2021-07-1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中国基金报记者文景
继昨天公布2020年度诺贝尔奖首个奖项后,另一自然科学类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于今天“官宣”得主。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现象之一——黑洞”。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约合人民币760万元)。
根据诺贝尔网站消息,彭罗斯证明了黑洞的存在,而跟泽尔与格兹发现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1931年8月8日-),英国数学物理学家与牛津大学数学系W. W. Rouse Ball名誉教授。他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工作拥有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方面的贡献。
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1952年3月24日-),出生于巴特洪堡,德国天体物理学家。
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Mia Ghez,1965年6月16日-),美国天文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
迄今为止,一共颁发过114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共有215名科学家获得过该奖项,这些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坚持和不懈努力,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
历史上曾有3名女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其中,玛丽·居里两度获得诺奖。今年的安德里亚·格兹成为了第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女性获得者。
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动诺贝尔委员会对进入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场的人数进行了严格控制,全场人数不超过30人。并且进场时发给每个人一个口罩,对于没有戴口罩要求的瑞典来说,这已经是瑞典要求最严格的地方。
神奇的黑洞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 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证明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
几十年来,黑洞引发人们无数遐想,但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模样。正因为这个,第一张黑洞照片才备受期待,被誉为“非凡的科研成果”,是天文学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历史性意义”。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故而,“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
两百多年前,就有科研人员设想宇宙中存在一种质量巨大、引力强到连光也无法逃脱的天体。爱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可用于计算出这种天体的若干性质。但 黑洞作为一个科学术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
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一个静态球对称星体实际半径小于一个定值,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黑洞引力带来的加速度导致的摩擦而放出x射线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 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还可以取得位置以及质量。
五年获奖情况
201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詹姆斯·皮波斯因“在物理宇宙学上的理论发现”独享一半奖金,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罗兹因“发现一颗环绕类太阳恒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奖金。
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获奖,理由是“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获奖,理由是“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学家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
2015年,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与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获奖,理由是“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
“数”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3次
一共颁发了113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没有颁奖。1人单独获奖的有47次;2人同时获奖的有32次;3人共同获奖的有34次。
213人
1901-2019年,共有213人次获得了这一奖项。其中约翰·巴丁1人获得两次,所以一共是212人得奖。
25岁、96岁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25岁的他和父亲一起获奖。
最年长的获奖者是2018获奖的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2018年得奖时,他已经96岁高龄。遗憾的是,2020年9月21日,阿瑟·阿什金在美国新泽西家中去世,终年98岁。
34位
获奖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是粒子物理学,共有34位获奖者。
3位
只有3位女性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她们是玛丽·居里(1903年获奖)、玛丽亚·梅耶(1963年获奖)和唐娜·斯特里克兰(2018年获奖)
4对
有4对父子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是:
威廉·布拉格和儿子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共同获奖)。
尼尔斯·玻尔(1922年获奖)和儿子奥格·玻尔(1975年获奖)。
曼内·西格巴恩(1924年获奖)和儿子凯·西格巴恩(1981年获奖)。
约瑟夫·汤姆逊(1906年获奖,左)和儿子乔治·汤姆逊(1937年获奖)。
据统计,在百余年中,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诺贝尔奖项,共有6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06年诺奖得主谈诺兰新作《信条》
此前,全球顶尖导演诺兰新作《信条》自上映以来掀起一阵讨论狂潮。电影的基本设定——反转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的熵,让其进行时间穿梭,到底有没有理论支持?我们未来的某一天,能不能进行时间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