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电动自行车到底怎么管?
发布时间:2021-07-1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近年来,因为电动自行车进楼自燃引起火灾,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电动自行车由于其自身设计问题和不规范使用,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因过载、短路、接触不良等易起火甚至产生爆炸,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应加大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居民真正了解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的危险性,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相互监督、相互督促,形成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阻止电动自行车进楼的共同体
● 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小区时,应该为电动车的充电、停放设置合理的区域,小区居委会、物业也应及时开辟合理的使用场所。同时,对电动自行车进楼以及私改电动自行车等行为,应当明确相关监管主体,进行纠正和处罚
制图/高岳
□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孙天骄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磊
“又有人推着电动自行车进电梯,你们到底管不管,真出事了怎么办?!”7月9日下午,下班回家的陈女士给居委会打去电话。她都觉得自己有些歇斯底里了——因为这个问题老是解决不了。
陈女士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的一个老小区内,电动自行车进电梯、摆放于楼道等问题她反映过多次,居委会总是回复说会加强宣传引导,但一直没看到什么效果。“我真怕有一天新闻里的悲剧会在身边发生。”她对《法治日报》记者如是说。
近年来,因为电动自行车进楼自燃引起火灾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致人伤亡的案例中,90%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等公共场所。
那么,到底为什么电动自行车进楼问题难治理,又该如何治理呢?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调查。
自燃事故频繁发生
居民仍存侥幸心理
那天,陈女士下班回家,准备乘坐电梯时,看到一位女士推着一辆电动自行车准备进电梯,旁边还跟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
“您好,电动自行车不能进电梯,万一出事不得了,何况您还带着孩子。”陈女士拦住对方劝说道。
“没事没事,这车是正规商店买的,安全得很。”对方回复。
陈女士按着电梯开门键继续劝说,对方不耐烦了,说道:“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我推车回家这么多年了,从没出过事。”
最后实在没办法,陈女士只好自己退出电梯,等待下一趟电梯。
“简直无法理喻。”后来在小区电梯里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女士仍愤愤不平。她指着电梯里一个显示屏幕——上面正播放今年5月10日四川成都一小区电梯里发生电动自行车自燃事故的视频,“惨痛的教训就在眼前,竟然还有人熟视无睹”。
记者看到,视频里,一男子推着电动自行车进电梯,在电梯门关闭的瞬间,电动自行车突然冒烟起火。当时,电梯内有3名男子,一名女子抱着一个婴儿,3秒内火焰吞噬整个电梯间,导致婴儿在内的多人被烧伤。
据公开报道,近年来,多地均发生过电动自行车进楼、进电梯后自燃,或充电时起火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2020年9月4日,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王某把电动自行车电瓶带回家里,在阳台充电时发生自燃,导致其儿子被烧成重伤;同年8月7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金陵村小区一栋居民楼的楼道内,一辆电动自行车突然爆炸起火,造成3人死亡。
“我自己也有孩子,看到这些新闻后十分揪心。更令我后怕的是,身边也经常看到有人推着电动自行车进出、上下电梯。”陈女士说。
陈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北京、河北、天津随机走访了11个小区后发现,其中9个小区存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楼宇大厅或安全出口处,不少居民推着电动自行车乘坐电梯。
电动自行车进楼,风险隐患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应急警务教研室主任寇丽平教授介绍说,一些电动自行车由于其自身设计问题和不规范使用,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因过载、短路、接触不良等易起火甚至产生爆炸,加上车辆外壳、坐垫、控制器、灯具等部位通常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起火后燃烧速度快,短时间内就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生活中,有的居民在楼外私拉电线充电,也有携带电池上楼充电的,这都不是正确的充电方式,徒增火灾发生危险。”寇丽平说,近年来,此类火灾频繁发生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但很多人仍心存侥幸,对此应当引起重视。
口头劝阻收效甚微
物业表示无能为力
采访当天,陈女士带着记者去所在小区居委会投诉,并要求居委会对电动自行车进楼行为进行整治。居委会工作人员回应称,他们会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但是对推车进楼的居民,除了口头劝阻外也无能为力,“因为我们没有处罚权”。
记者注意到,陈女士所在楼栋的大门口和一层电梯旁,都张贴着居委会对禁止电动自行车进楼的宣传单——A4纸上打印着“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楼梯、楼层内充电、占用安全通道”“电动自行车起火夺命只需100秒”等宣传语。而该单元楼一层的步行楼梯口,就停放着一辆电动自行车,上面已经蒙上了一层灰。
陈女士告诉记者,大半个月前,她发现这辆电动自行车后,第一时间给居委会打了电话。次日,这辆电动自行车上被贴了一张《北京市物业管理区域不良行为劝阻通知书》,上面写着“我公司于2021年6月21日巡查中发现,您(单位)存在公共楼道存放电动自行车等不良行为,该行为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作为本项目的管理单位,现依据管理职责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劝阻您(单位)立即停止实施上述不良行为,并自行整改到位,我公司将做好配合工作”。但时至今日,这辆电动自行车仍然停放在原处。
“我们确实关注到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不当的问题,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罚权,除了张贴宣传标语和日常劝导之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对此,我们也感到很无奈。”该居委会一位姓赵的工作人员说,“如果住户因为这个事情发生争执,我们会出面调解。”
就该小区物业对于停放在楼道里的电动自行车仅下发劝阻通知书而未有进一步举措的行为,记者通过电话向物业公司了解情况。工作人员高先生告诉记者:“这一情况已经上报给相关部门,后续没有指示,我们也不能做什么。”
今年6月,应急管理部公布《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该规定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最高可处以1万元罚款。
进楼现象屡禁不止
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实际上,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消息 ,针对电动自行车停放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曾多次出台文件明令禁止:
2017年12月,公安部发布《关于规范电瓶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提出公民应当将电瓶车停放在安全地点,充电时应当确保安全。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瓶车或者为电瓶车充电。
2018年5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视频会议提出,多措并举,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等问题,斩断火灾发生的链条。
那为什么电动自行车进楼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呢?
连日来,记者采访京津冀不少居民发现,一些居民完全没有风险意识,不清楚电动自行车进楼的危害;一些居民清楚危害性,但心存侥幸;还有一些人知道有一定风险,但以小区没有充电的地方、没有停车棚、担心被盗等理由推托。
记者随机走访的11个小区中,设置有充电桩、换电桩、停车棚等可以提供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功能等设施的小区有5个,且大多存在充电桩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整个小区车主需求、车主对收费标准不接受等问题。
在天津市河东区一小区,记者观察到,在距离一栋单元楼不远的地方,设置有8个充电口的充电桩,而居民王先生仍选择推车进楼。“充电桩那里车停得满满当当的,根本没地方充。即使有位置我也不去,上次我用手机扫码充电,操作了半天也没弄明白,电没充上,还扣了钱。”王先生说。
在寇丽平看来,一些居民没有消防安全意识,或者说安全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在安全和方便之间,选择了方便。而对电动自行车进楼的管理又轻落实,由谁管、怎么管等问题都没有达成共识,仅通过宣传、举报,根本无法实现防控目标。
她进一步介绍说,在事故预防中,有一个“3E对策体系”,就是从工程技术、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度三个途径预防事故,其中最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就是管理制度。然而,如果不解决电动自行车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即使电动自行车车主具备消防安全意识也无济于事。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就是“3E对策体系”中的工程技术对策,才是预防事故的根本出路。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小区电动自行车到底怎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