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秦始皇陵博物院:新技术修兵马俑、探水银江河
发布时间:2019-11-2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中新网西安4月2日电 (卞磊)走进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兵马俑军阵恢宏的气势扑面而来,秦俑千人千面蓄势待发。这就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金字名片——兵马俑。
秦始皇陵博物院兵马俑一号坑。 卞磊 摄
在这些高大威猛的兵马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在秦俑发现45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立40周年之际,中新网记者于4月1日跟随“清明祭初祖文脉传华夏”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博物院,感受兵马俑别样魅力。
【修缮:“互联网+”时代的文物复原】
朝九晚五,年复一年,这是人们眼中的文物修缮工作。专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扎进珍宝中,助它们重获新生。但对秦始皇陵博物院的专家来说,兵马俑的复原工作似乎更“高科技”。
兵马俑。
“我们现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计算机虚拟修复引入文物修复过程中,”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告诉记者,“所有发掘出来的陶片用计算机先扫描,扫描完成以后,通过一种特殊的算法,让计算机先进行虚拟拼对。”
“计算机虚拟拼完了以后,我们再用人工去核实,这样就减少了陶片之间的碰撞,同时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对文物本身的二次伤害。”侯宁彬称。在该技术引入以后,过去每年16、17个人能修缮约5到6件文物,现在这个数量能达到10至15件。
2016年1月,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为人们揭开了文物的修复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那么,秦始皇陵博物院是否也会出类似纪录片?侯宁彬表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宣传手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希望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扩大宣传,让游客能有直观感受。
秦始皇陵博物院兵马俑工作人员。
【守护:“博物院的责任和担当就是守护和传承”】
对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来说,守护文物不仅仅是修复。
2018年2月,“兵马俑手指被美国人掰断带走”的新闻刷爆网络。这一狗血且离奇的事件,发生于兵马俑在美国展览期间,一名男子在掰断兵马俑的手指后,将其盗走。更可气的是,他在盗窃第二天,还在社交网站上发出兵马俑断指照片。之后,美国政府正式向中方书面道歉。
事实上,该兵马俑在出土时,手指就已经断了,在修复好之后,才被运到美国参展。美国的该名嫌犯是在原来的断茬上,又掰断了。
在谈及该起事件时,侯宁彬指出,从文物交流方面来说,中方已经尽到了全部责任。根据合同内容,责任由美方承担,“最近美国正开庭对该案进行审理,目前已编制了一个完整的修复方案,方案经过陕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的许可之后才会付诸实施。”
“作为一个博物院,责任和担当就是守护传承,创新发展。守护我们的遗产,包括田野的文物、藏品。一个博物院最起码的职责是先把它守护好,守护好了才可能会传承,如果守护都没有达到,更谈不上传承。”侯宁彬的话掷地有声。
秦始皇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接受记者采访。
【创新:新技术揭示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江河】
新的兵马俑坑道还会继续挖掘么?“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是看不到秦陵的发掘的。国家不主张对陵墓或大型遗址进行大面积的发掘,发掘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侯宁彬给出了否定答案。
20世纪70年代,兵马俑被发现。40多年过去了,挖出的兵马俑早已不是刚挖掘出来的模样。侯宁彬介绍称:“这些文物在地下已埋藏了2000多年,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如果现在不动,它能保持原样很长时间。一旦把它挖掘出来,温湿度急剧变化,导致文物本体和它周边的环境产生剧烈的变化。”
在兵马俑的彩绘保护中,彩绘在4、5分钟内就会迅速弱化,甚至有的会直接脱落。在兵马俑的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导致水分急剧流失,秦俑表面的一层生漆层连同上面的彩绘,就会同时脱落。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有生之年无法再得知地下的结构样貌。据侯宁彬介绍,通过物探,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陵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物探,已经能得知地宫在地面以下30米,是一个约80米乘50米的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边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甚至有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
目前,秦始皇陵博物院在筹建数字博物馆、筹建数字体验中心,希望将来通过数字体验中心,告诉公众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完)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探访秦始皇陵博物院:新技术修兵马俑、探水银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