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八宝铜铃……湖北一学校开非遗课间操 网友:非遗从学校学生开始传承
发布时间:2021-04-0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近日,湖北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将土家摆手舞、八宝铜铃舞、滚龙连厢等改编成了课间操。近年来,该校为传承非遗文化,不仅开设了非遗课间操,还打造了多个非遗社团,每周社团老师都会进行非遗教学,将传统民族文化植根于教育教学中。
(本文来自www.9y9y.com)
网友评论 (自媒体www.9y9y.com)
延伸阅读
省级“非遗”代表作传承之八宝铜铃舞铃响土家
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土家族的酬神活动,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宣恩、来凤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歌舞,产生于“五溪”之一的酉水流域,历史极为悠久。现主要分布在我州宣恩县的沙道沟镇、李家河乡、高罗乡的大部分村寨以及来凤县旧司乡的部分村寨和湖南省龙山县洗车河流域等地,其源头可从春秋战国时楚地“信鬼祀神”的民俗中找到根据,文献记载则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用“八宝铜铃”做祭祀的法器和表演道具,手摇铜铃踏步起舞,是酉水流域土家大族田氏子孙为祭其南北朝时战死的先祖田好汉而用在“解钱”祭祀活动中的。跳八宝铜铃舞也因此成为祭祖“解钱”的代名词。
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核心舞步是“三步罡”和“太极图”。三步罡,即舞者前迈、后退、横跨的三步线路呈三角形,身体姿态要求一步一颤或一步多颤,用八拍完成。配合手舞铜铃的动作,舞步多变而不乱,干净利落,颤曲有度,古朴优美。串连八宝铜铃舞始终的三步罡和太极图,反映了土家先民古朴的审美观和世界观。音乐多以“嗬嗬腔”为内核和主要节奏,形成一种节奏明快的歌乐门类。由锣鼓师傅伴奏,一般用一鼓、二锣、二钹、一牛角等,乐器简单,节奏明快,气氛喜庆热烈。其唱词固定的为历代梯玛所传唱的《神歌》,内容从土家的起源、民族的迁徙到渔猎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从天地鬼神到世间万象,无所不包,无所不涉。它以祭祀土家祖先为主线,演绎出迁徙、战争、渔猎、农耕等社会生活情况,不仅是一种精彩的歌舞形式,更是一幅艺术的民族历史风情画卷。其舞蹈动作中尤以扫堂摇铃、跑马摇铃、莲花摇铃、抖肩摇铃等摇铃动作最具特色,不仅舞姿丰富多变,具有流动的韵律美,且铃声清脆悦耳,优美动听,加之以铃声节奏调控舞蹈动作节拍,其步伐、形态、构图有机统一,独具特色又极富韵味,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作为一种精彩的歌舞、一种艺术化的风俗,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蕴涵着深邃的哲学价值和教化意义。有些动作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下跪、叩头、拜神、勒马望神、踩八卦等,但整个舞蹈和表现的主题,却远远超离了祈神的巫术内容,是一套极完整的土家族骑马游牧迁徙的生活画图。
早先,八宝铜铃舞在酉水流域盛行,由于附着于“解钱”祭祀活动,其传承主要靠师传,并一直沿袭“父传子、子传孙及兄传弟”的规则,其传承先天就受到很大制约。同时,由于受现代文化和时尚生活的冲击,原生态八宝铜铃舞也面临着日渐萎缩的境况。目前宣恩县能够完整地跳一套八宝铜铃舞、做一场“解钱”法事的土老司已是凤毛麟角。早期资料显示登记在册的原生态八宝铜铃舞艺人仅10多人。
为了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从2003年起,宣恩县政府就在全县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举办了以民歌、民舞、民乐为主的大型“三民”调演等活动。县文体局先后多次组织举办原生态八宝铜铃舞培训班,聘请民间老艺人田宗堂等授课传艺。2005年,县政府成立专班,拨出专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开展对八宝铜铃舞等重点项目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县文化部门深入全县6乡3镇192个行政村认真、扎实地开展田野调查,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县文化馆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编号、归档,目前已达到立体式全方位记录保存,为今后的传承保护、项目申报、学术研究及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集歌、舞、乐于一体,唱词以《竹枝词》形式构成,风格相似于《梯玛神歌》,是研究土家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宗教价值,是我省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10月入选宣恩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1月入选恩施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