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工业不均衡复苏:上游工业仍面临供给约束 汽车产量大降13.1%
发布时间:2021-07-1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6月工业不均衡复苏:上游工业仍面临供给约束 汽车产量大降13.1%)
上半年中国工业取得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
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数据,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不过,6月当月工业增速为8.3%,两年平均增长6.5%,相较5月分别回落了0.5、0.1个百分点。
增速的回落,一方面是因为采矿业和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出现减速,6月采矿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较上月大幅回落0.9、1.7和0.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和全球缺芯等产业链断裂影响,中游装备制造、电子制造生产多数放缓。
尤其是,6月汽车制造业下降4.3%,近年来首度进入负增长区间,当月汽车产量203.8万辆,增速加速下滑至-13.1%,不过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7.3万辆,保持着135.3%的高速增长。
工业的复苏并不均衡,且行业分化明显。当前上游工业仍面临着供给约束,而大宗商品涨价向中下游传导的效应也正在显现;而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仍保持着22.6%的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5.0%、69.8%、48.1%,这或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正在进入收获期。
黑色系增速进一步回落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张航燕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上半年工业增速符合其“前高后低”的预期,两年平均增速为7.0%,略高于2015-2019年同期均值0.6个百分点,说明疫情并未对中国工业带来冲击,反而刺激了工业的增长。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从边际变化看,工业生产已连续两个月高位放缓,5、6月份工业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较上月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
他认为,6月工业生产边际放缓的原因有二:一是采矿业和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出现减速,6月采矿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较上月大幅回落0.9、1.7和0.8个百分点;二是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和全球缺芯严重影响,中游装备制造业生产多数放缓。
三大门类中,采矿业是拖累工业增速的主要行业:上半年,制造业增长17.1%,两年平均增长7.5%;能源供应业增长13.4%,两年平均增长6.0%,而采矿业同比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2.5%。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黑色系等上游产业供给增速明显回落。黑色金属增速由上月的7.7%降至4.1%,有色金属增速由上月的2.9%降至2.4%,同时,生铁、水泥、原煤、焦炭的产量同比分别下降了2.7%、2.9%、5%、3.2%,粗钢、钢材、原油的产量增速也回落至1.5%、3%、2.8%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表示,黑色金属、煤炭等受国内政策、国内供需的影响比较大,过去几个月,中国密集出台了能耗“双控”、压降“两高”项目等多项措施,政策干预的力度和频率都非常大,这使得相关品类在过去两个月产量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比如,中国明确制定了年内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红线”,然而,前4月粗钢产量仍然同比增长了15.8%,但在短短两个月后,上半年粗钢产量增速已降至1.5%。
结构性工业品通胀初现
王军认为,上游原材料在供给端受到明显约束,这为原材料价格的强劲提供了支撑,这或将带来结构性、阶段性的工业品通胀。
一方面,上游原材料涨价向中游传导的迹象初步显现,部分机械装备制造、家电等行业也出现了涨价现象;另一方面,历史上历次工业品通胀都很难完全传导到下游。
王军指出,虽然近期国际国内的大宗商品价格都有明显的回落,但是下半年不排除价格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峰值,因为很多上游的商品,比如原油、有色金属、铁矿石,大多数都是国际定价的,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全球复苏、供需错配、金融炒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四季度不排除个别月份超过或者接近5月份的峰顶,形成“双峰”,下半年要警惕石油和粮食价格的超预期上涨,以及由此而来的工业品通胀。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运行研究室研究员王珊则指出,上半年钢材、有色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扩大了上游行业利润空间,也将进一步推高家电、机械等中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加剧了行业间效益恢复的不平衡。另外,中小企业PMI出厂价格指数远低于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议价能力较弱,利润空间遭受更严重挤压,可能加速倒闭破产。
在7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指出,今年6月,国际能源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2.6%,非能源价格指数上涨43.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输入性的上涨压力仍然存在,给很多中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
“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较强,工业品供应能力充足,近期有关部门正在实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保供稳价的政策,效果正在初步显现。”她说。
汽车制造首入负增长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6月汽车制造业下降了4.3%,这是近年来这一数字首度落入负增长区间。继5月首度出现4.0%负增长之后,6月汽车产量为203.8万辆,降幅也扩大至13.1%。
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6月汽车产量加速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基数有所抬高,另一方面,汽车芯片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部分汽车厂商被迫停产,抑制了汽车产能释放。此外,汽车产业高度依赖全球产业链,国内汽车产量下降可能与工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全球配件物流不畅等因素有关。
不过周茂华强调,新能源汽车产量依旧非常强劲,这与传统汽车产量回落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6月轿车、SUV产量分别为74.3、72.1万辆,同比下降13.1%、11.1%,而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7.3万辆,增速高达135.3%。
张航燕指出,传统汽车产量收缩,一方面是因为在“双碳”约束下,传统汽车面临更多限行等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去年疫情发生后,因社交隔离需要,汽车需求得到充分释放,不同于易耗品,汽车是耐用消费品,短期内需求得到满足后,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缺少持续性需求支撑。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增长迅猛,一是国家和各省市层面产业政策和消费刺激政策支持的结果;二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各个环节日趋成熟,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所提高;三是随着技术提升,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高。”伍超明说。
刘爱华指出,虽然最近两个月有所回落,但是上半年汽车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8%,两年平均增长8.6%,这两个速度都快于目前整体的工业增速。“目前汽车行业的增长受到了一定制约,比如芯片短缺,还有一些政策调整,在短期内可能会为汽车产业带来供货周期加长、成本上升等阶段性影响。”
但刘爱华强调,从短期看,在需求上升、价格上涨的信号带动下,集成电路的生产在逐步加快;从长期看,目前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