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杭州做工匠
发布时间:2021-07-1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今年,“杭州工匠”大家庭里又多了30个烁烁发光的名字。最小22岁,最大76岁,行业涉及金融、社会治理、机器人、木版水印等众多领域。
杭州自古出工匠。
从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器,到北宋的活字印刷,再到近现代王星记、张小泉等一大批老字号,以及如今那一串串跳跃云端的数字代码,杭州的大建设大发展,是代代工匠们一眼万年、匠心铸就的作品。
2019年4月3日,杭州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出决定,将每年9月26日设立为“工匠日”。这是全国首个经地方人大决定设立的“工匠日”,再次表明了杭州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传承和致敬。
时代在召唤更多的杭州工匠。每一位兢兢业业的建设者,都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样本1
穿越木版水印的时光隧道
他要向400年前的辉煌致敬
下城区秋水弄、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操场边,一座比教学楼略低的房子隐匿在层层叠叠的“竹林”里。入口处,三个充满稚趣的“竹型字”给房子盖上了“印章”——“十竹斋”。魏立中就是这里的斋主。
魏立中与十竹斋的相逢,缘于一门“古老”的艺术——木版水印。
对于很多人来说,木版水印或许是个生僻词,但若说到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按通俗的话来解释,木版水印可以说是活字印刷的升级版,活字印刷印的是白纸黑字,木版水印印的是彩色版画。
为何会从事这个复杂又看似“冷门”的艺术?魏立中回答:有些事情当你深入了解、深入研究后,你会爱不释手。魏立中将自己与十竹斋木版水印的相处称为谈恋爱,并称“沉浸其中,感到非常快乐”。
与木版水印初识是在1990年,当时在描摹方面已小有造诣的魏立中,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绘画专业深造,在一次讲座中,他看到了一幅《雁荡山》画,当得知这幅画是由127块木板画成的时候,他感到十分震撼:怎么可以用颜料和木刻画成一幅国画的样子?
带着疑惑,魏立中学习了很多木版水印的历史和技术,越了解越觉得有意思,越有意思就越往下钻研。
2001年,潜心10年多的魏立中正式创办杭州十竹斋艺术馆,为木版水印重挂招牌。为什么叫十竹斋?魏立中在研究历史时发现,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但木版水印真正的鼎盛时期,是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
“虽然十竹斋工坊已经消失了400多年,但作为木版水印的传承者,我有义务重新擦亮这块招牌,向辉煌的十竹斋致敬。”魏立中说。
如今的十竹斋,大堂内画作满目。“你看这2.2m×3m的千手观音图,是用世界上最大的雕版做成的;这幅0.6m×0.9m的四美图,要用上80块木板才能完成……”目前,十竹斋已经用木版水印复制了唐868年王玠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玄奘西行图》《雷峰塔藏经卷》《十竹斋笺谱》《十竹斋书画谱》等重要作品。
“就像拆解一只手表后,你要完好无缺地把它装回去,你就得了解这只手表里所有的构造。印刷前人的作品也一样,我时常想,他在画这幅画时用的是什么笔、什么颜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画?这个过程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交流,我很享受,所以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大堂中央两米宽的屏风后,就是魏立中的工作间,如果没有外出交流活动,他每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都在这里静静流淌,一不小心,就到了深夜。四五张并排的桌子上,依次放着木板、刻刀、刷子、耙子、颜料等木版水印工具。从亮堂堂的台灯下,魏立中拿起正在雕刻中的约16K大小的《雷峰夕照》说道:“木版水印工艺主要分为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比如这个《雷峰夕照》,全部工序完成大约需要7天。”
正如自己最喜爱的作品《一团和气》一样,言谈举止中,魏立中总是透露着和善和欢喜。如果不是特别问起,很难了解到,他为了十竹斋,曾卖掉一套排屋、两套公寓。
“做民间艺术一般都会更辛苦一些。我希望十竹斋木版水印不单单是一门印刷术,而应该是一件工艺品、艺术品、文创品。”这些年,魏立中一直在传承的道路上迈着创新的步子,比如木刻文化名人肖像印、《二十四节气》作品等。尤其是《二十四节气》,魏立中花了三年时间,经历了原画创作、原画分版、勾描、复描、上样、雕版、按版、涂色、印色等多套技艺流程,以一诗一画一节气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中的节气以版画方式呈现,让人耳目一新。
“我希望杭州能建一座木版水印博物馆,向更多人讲述木版水印的故事。”眼下,魏立中还在不断寻找“苗子”,传承木版水印。他认为,艺术要从娃娃抓起,要让他们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这也正是他选择到学校教书的一大原因。“木版水印就是以木为纸,以刀为笔,要让刀在木板上犹如笔在纸上飞舞,没有10年功夫是学不好的。”令魏立中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每个学期选课时,魏老师的课全靠网速来“秒杀”。一堂木版水印课2个小时,很多小朋友直到放学家长来接了,还是不肯下课。
样本2
你家用的指纹锁可能就出自他的发明
80后程序员与算法较劲
兼具历史文化名城与创新活力之城的杭州,不仅需要虚怀若谷的传承,也需要天马行空的发明。
说到杭州的发明,城市大脑首屈一指。2016年,杭州开始试点建设“城市大脑”,最初想解决的是交通拥堵问题,之后,以数字赋能的城市大脑不断跑出新速度。“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先就医后付费”等场景不断刷新市民游客的生活体验。今年疫情期间,杭州更是率先推出健康码、“亲清在线”等模式,为疫情防控频频送来暖风。
正是在这些特殊时候,我们对那些长居电脑前的程序员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他们的专业和敬业肃然起敬。
在今年的“杭州工匠”名单里,杨波就以一位程序员的身份榜上有名。杨波是晟元数据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算法开发部经理。这是一家专门做指纹识别、信息安全及条码识别的技术原创型公司。杨波的工作,就是负责这些领域的算法开发,尤以指纹识别算法最为突出。
“市面上每两把指纹锁中,肯定会有一把锁的指纹模块是由我们公司研发的。”说起技术,这位80后程序员立马变得开朗起来。
杨波属于新杭州人,老家在安徽马鞍山,中学时期,他的理科成绩就特别好,高考分数还排进了全市前20名,在填报志愿时,杨波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浙江大学微电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