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由来小课堂:“清明寒食是一家”
发布时间:2019-06-1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寒食节的名气在唐代以前要比清明节大得多。
人们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通常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一天禁火并且吃冷饭。由于寒食节这天不能生火做饭而只能吃冷饭,所以就叫寒食,民间又称为“冷节”“禁烟节”。
之所以把这天叫寒食节,民间流传着介之推的凄凉故事:
传说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子推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子推母子守志被焚。文公封绵山为介推田,敕令子推忌日焚火寒食,是为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子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竟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子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本来是山西的地方节日,但从汉代以来,民众感怀介之推的忠心,为纪念忠良,也在这天扫墓、不点火、吃冷饭。寒食节的习俗逐渐传遍中国。
到了唐代,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寒食的禁火扫墓与清明的踏青游玩内容相仿,人们索性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到现代依然如此。
像山东民间,人们就把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寒食”与“清明”共称,分别有“大寒食”与“小寒食”之称。潍坊安丘人称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大寒食,而将清明节称为小寒食。但在绝大多数地区,人们一般把这两个节日合称为清明,少数地区也有叫寒食的,但过节却只在清明这一天。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清明节”由来小课堂:“清明寒食是一家”